日期:2025-08-11 11:57:35
60多组家庭挤在上海徐汇的陇上书店,笑声和哭声混在一起,热闹得像过年。5月的一个周末,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孙小悦带着她的“共育说—赋能实验室”团队,把课堂搬进了书店。家长和孩子玩起“角色大变身”游戏,现场吵吵嚷嚷,却让不少大人眼眶红了。
游戏规则很简单。孩子扮演“不写作业的辰辰”,家长扮演“催作业的妈妈”。一开始,孩子们故意磨蹭,有的假装玩玩具,有的低头画画,就是不碰作业本。家长们急了,声音不自觉提高,活脱脱像家里每天上演的“作业大战”。可没过多久,一个“小辰辰”突然冒出一句:“妈妈,我想先把这幅画画完。”这话像个开关,现场安静下来。一位妈妈愣住了,眼睛湿了,喃喃说:“我从没想过他拖作业还有自己的理由。”
孙小悦站在旁边,看着这一幕,心里也挺不是滋味。她说,很多家长平时只顾着催孩子,根本没空停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。这个游戏就像一面镜子,把家庭里那些藏着的小问题照得清清楚楚。家长们开始明白,孩子的“慢”不是懒,可能只是想先做点自己喜欢的事。
这场活动不是随便搞搞。孙小悦和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做准备。他们先发了几百份问卷,摸清家长和孩子的需求。结果显示,大家最头疼的三件事是:亲子沟通不顺、孩子情绪难管、好习惯养不成。团队根据这些问题,设计了不同的活动。比如“成长树”课程,让家长学会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,哪怕只是多吃了一口饭。“亲子桥”工作坊则教孩子怎么把心里话说出来,不再憋着。社工系的大学生当“引导员”,帮着调解家长和孩子的小摩擦,现场气氛既热闹又温馨。
数据也挺有意思。问卷里,78%的家长说自己和孩子沟通时“经常鸡同鸭讲”。56%的孩子觉得“爸妈总是不懂我”。孙小悦团队就抓着这些痛点,想办法让活动既有意思又实用。比如“角色大变身”游戏,灵感来自心理学里的角色互换理论。孙小悦解释,这方法能让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,比空洞的说教管用多了。
大学生们也在活动中收获不少。一开始,只有7个学生报名当志愿者,很多人觉得书店活动没课堂正经。可试了几次后,队伍一下壮大到23人。有个内向的女生,以前连话都不敢大声说,现在能带着20个孩子玩游戏,笑得比谁都开心。她说,书店里学到的东西,比课本里多多了。孙小悦听了挺欣慰,觉得这活动不仅帮了家庭,也让学生们有了真本事。
陇上书店的“家+书屋”项目,成了这次活动的“大本营”。书店不大,但布置得暖洋洋,墙上挂着孩子们的画,桌上摆着家长写的“成长树”卡片。孙小悦说,书店就像个“家”,让大人小孩都能放松下来。她还讲了个故事:有位妈妈平时工作忙,孩子总抱怨她不陪自己。可在“亲子桥”活动里,孩子当着大家的面说:“妈妈,我想你多抱抱我。”妈妈当场就哭了,抱着孩子说以后一定多留点时间。
这活动还有个大目标。孙小悦团队想把这些课程做成“标准化包”,以后推广到更多地方。他们觉得,高校的研究不能只锁在象牙塔里,得走出来,帮到普通人。上海徐汇区政府也支持这个项目,提供了场地和资金。数据显示,过去半年,“家+书屋”已经办了12场活动,吸引了300多组家庭参加。每次活动后,家长们都会拉着孙小悦聊天,说自己回家后跟孩子的关系好了不少。
说起为什么要做这个,孙小悦讲了个自己的经历。她小时候,爸妈也总催她学习,弄得她压力特别大。后来她当了老师,才发现很多家长其实不是不想跟孩子沟通,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。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,让家长学会换位思考,也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用心。毕竟,家庭不是战场,得有点温暖才行。
活动也有趣事。有次游戏里,一个小孩扮演“妈妈”,学着大人样子叉腰喊:“快写作业,不然没饭吃!”大家都乐坏了。可笑完后,家长们开始反思,自己平时是不是也这样吓唬孩子。孙小悦说,这种“哈哈一笑”之后的思考,才是活动最大的收获。
中国这几年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。2022年出台的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就鼓励学校和社区多搞亲子活动。上海徐汇的“家+书屋”项目,正好搭上了这股风。孙小悦团队还计划跟更多书店合作,把活动办到社区、学校,甚至偏远地区。他们觉得,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,家庭也得跟上。
这事还没完。孙小悦团队已经开始筹划下半年的活动,打算加入更多新玩法,比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写“家庭日记”。他们还想邀请心理学家来讲课,教家长怎么应对青春期的孩子。你觉得这样的活动怎么样?如果是你,会不会也想带孩子去试试?
曼雅配资-配资咨询平台-加杠杆炒股票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