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6-30 11:25:43
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,刘邦的去世表面上看似是因旧伤复发,最终病情恶化而亡。然而,从深层次原因来看,刘邦实际上是被宫廷内部复杂的权力争斗耗尽了所有心力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这位开国皇帝,最终是被无尽的纷争和疲劳所“熬死”的。
关于汉初名将英布的造反,实际上只是一个导火索。对英布这场叛乱,刘邦最初并未过于担忧。因为在他之前,其他异姓王几乎都已被清除。到这个阶段,即使英布再勇猛,孤军奋战也难以对刘邦构成实质性威胁。
真正让刘邦消耗殆尽生命力的,是朝廷内部那些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和皇位继承的难题。相比英布的叛乱,这些内部问题才是让刘邦最头疼的难题,而且远比军事冲突更难解决。而英布的起义,则成了压垮刘邦最后一根稻草。加之刘邦年事已高,身体早有伤病积累,所以这场权力风暴过后,他便迅速衰亡。
展开剩余90%要彻底了解刘邦的死因,我们还得从他消除异姓王的历程说起。
汉朝开国后,刘邦的首要任务就是铲除那些异姓王。汉初的几位异姓王与后来的诸侯王截然不同,他们更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,几乎在自己的封地拥有绝对权力。这类诸侯王显然对汉朝的统一和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。
然而,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,刘邦不能直接废除这些诸侯国。如果贸然取消,全面推行郡县制,很容易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。因此,在削弱诸侯权力的过程中,刘邦选择保留诸侯国,却试图用自己的亲属代替异姓诸侯王。
经过几年努力,到刘邦生命的最后两年,绝大多数异姓王都已被除掉,只剩下彭越、英布,以及南方的长沙国仍未被消除。
面对这三位余下的异姓诸侯王,刘邦十分谨慎。相较于先前那些被清除的异姓王,彭越和英布无疑更加棘手。汉初被誉为“三大名将”的彭越、英布和韩信,实力非凡。韩信早被软禁京城,暂时不构成威胁,刘邦主要担忧的只有英布和彭越。
至于长沙国情况特殊,开国时长沙国的吴氏家族表现出相当的“识趣”,主动交出半数土地及所有精锐兵力,实际上已经被变相削弱。因此,刘邦在削藩时并未将长沙国纳入重点清除对象。
至此,刘邦暮年只需应对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这两大异姓诸侯。
削藩是这段历史的明线,但在明线背后,刘邦还有一条令他更为头疼的暗线,那就是皇位继承问题。
刘邦育有八子,其中长子刘盈是嫡子,早在汉朝建立前便被立为太子。然而,刘邦对这个嫡子并不喜爱。他更偏爱三儿子刘如意,曾多次想废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。
可惜的是,刘盈的生母吕雉权势强大,始终为刘盈保驾护航。数年间,刘邦多次尝试以皇帝权威废太子,但因朝中大臣和开国功臣多支持刘盈,吕雉又积极运作,致使刘邦屡屡受阻。除非刘盈犯错,否则废除太子无从谈起。
过去几年,平定异姓王和废太子两条主线基本分开进行。但到刘邦晚年,这两条线开始交织,并最终成为压垮刘邦的导火索。
这一转折点的标志是韩信被杀。
公元前196年,镇守北方的代国丞相陈豨起兵叛乱。陈豨同样是开国功臣,且曾是韩信的部将。陈豨造反后,刘邦率军北上平叛,韩信乘机在京城起兵策应。
但吕雉权谋深厚,联合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入皇宫,迅速将其杀害,彻底铲除了这颗定时炸弹。
关于韩信被杀,历史争议颇多。主要争论在于韩信当时是否真的造反。有观点认为,韩信并未真正造反,而是拒绝了吕后的招揽,吕后便借机以“谋反”罪名将其除掉,连累其家族。
无论真相如何,韩信之死使汉初两条重要历史线——削藩和废太子彻底交织在一起。韩信既是开国功臣,也是异姓王,吕后则是废储风波的关键人物。韩信之死让这两件大事纠缠不清。
值得注意的是,韩信被杀至刘邦去世,时间仅隔一年。
韩信被杀时,刘邦正在北方平叛。闻讯后,他叹息长叹,同时意识到这事必然会影响剩下的两位异姓王。当时刘邦途经彭越封地,便以谋反罪名将其逮捕流放。
没想到,彭越在途中遇到了吕雉。她毫不留情,将彭越留在身边,并建议刘邦彻底处置彭越,以杜绝后患。
不久,彭越被残酷处死。传闻吕雉将彭越的遗体制成肉酱,分发给其他诸侯,以示警告。
吕雉的这一血腥手段震慑了其他刘家藩王,也让英布大感震惊。英布出身贫寒,对荣华富贵有着强烈执念,之前虽见其他诸侯被除,仍抱侥幸心理未联手造反。但彭越被灭成肉酱的消息传来,他深知下一个目标必是自己。
于是,英布开始积极筹备叛乱。
英布造反时,刘邦已平定北方叛乱,回到京城。此时两条主线进入最激烈阶段。
无论在哪条历史线上,刘邦都是核心主角。两事交织让他头疼不已,因为任何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更糟糕的是,刘邦此时的身体状况已极不乐观。
当年刘邦61岁,以当时医疗水平来说,算是高龄。长年征战和旧伤积累,使他健康每况愈下。
正因如此,刘邦想出一个“妙计”——派自己的二儿子刘盈带兵前去平定英布。
这计策一举两得:当时仅16岁的刘盈毫无实战经验,单凭自身难敌英布。唯有依赖吕家外戚的力量,才能支撑。
若刘盈出征,结局只会有三种:
第一,惨胜:胜利但伤亡惨重,吕家势力大减,刘邦有借口废掉刘盈。
第二,打平;第三,失败;后两种结果同样可为废太子的理由。
当然,第四种可能性极小:刘盈凭实力迅速击败英布,那时刘邦自然放心让他继承江山。
刘邦对英布并不十分担心,毕竟其他异姓王已除,英布孤军难以翻盘。刘邦认为,英布造反必被平定,只是代价不同。
至于这个主意出自谁人,我们无从得知。也许是刘如意策划,为争夺太子之位制造局面。对刘盈来说,无疑是场大劫。16岁的他去前线,几乎毫无胜算,甚至有生命危险。刘盈和吕雉对此心知肚明。
而商山四皓却为此献计献策。吕雉曾请教张良,张良建议找商山四皓辅佐刘盈。这四位老者代表当时读书人团体,对刘盈稳固太子位置有极大助益。
关键时刻,四皓洞察刘邦心思,提醒吕雉。于是,吕雉便去向刘邦哭诉,理由只有一个:刘盈若带兵出征,必败无疑,英布会趁机席卷中原,汉朝将陷危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吕雉的真实担忧不是刘盈的安危,而是汉朝的存亡。
显然,商山四皓和吕雉彻底看透刘邦心思。对刘邦而言,儿子生死不算什么,国家江山才是最重要的。他能接受汉朝付出惨重代价,但绝不能容忍英布壮大,扰乱江山。
最终,刘邦决定亲自南征,平定英布。
这个决定彻底透支了他的身体。
关于刘邦南征英布的细节,史书记载甚少。仅知两军在今安徽宿州一带激战,英布攻势猛烈,一度迫使刘邦退守城池。
但经过数次对峙,刘邦成功击败英布,且在战斗中身中一箭。
这极为罕见——作为皇帝,刘邦不可能亲自冲锋,且身边必有精锐护卫。为何会中箭,史书未作解释。
关于战役经过亦鲜有记载。只知英布战败后携残兵逃往长沙国,因长沙王是其大舅哥。可惜长沙国早被刘邦控制,英布逃无处可逃,最终被诛杀。
至此,汉朝最后一位独立异姓王英布被彻底铲除。
但刘邦此后境况开始诡异,很多细节令人费解。
史书记载,平定英布后,刘邦率军返京,途径老家沛县,留下名篇《大风歌》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”
返回京城后,刘邦病情急剧恶化,卧床不起。
数月后,北方又传燕王卢绾叛乱。刘邦对此惊愕异常。卢绾虽非刘姓,却是刘邦发小,两人情同手足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配资咨询平台-加杠杆炒股票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